怀素63岁真迹被发现,这才是真正的“一字千金”,内行看了直夸:神乎其技!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08:09    点击次数:171

我们在学草书时,必定会面临两个问题,一是学谁,二是学哪本帖。专业的书法老师会告诫我们要“取法乎上”“循序渐进”,因此,从晋唐名家入手,临摹他们的法帖就成了上佳选择。米芾就曾说:“草书不入晋人格,辄徒成下品”。

图片

但是,晋人草书笔精韵足,学起来是有难度的,所以说“由唐入晋”、由浅及深比较合适。唐代的草书家以张旭、孙过庭、怀素水平最高,作品也最值得临摹。不少人选择《书谱》为启蒙,但这部作品有一个缺陷,就是用笔较为单调,韵致也稍逊一筹。

图片

窦臮在《述书赋》中就说:“虔礼凡草,闾阎之风。千纸一类,一字万同。”他虽然一生都在学王羲之笔法,但没能得到其用笔之变化。与他相比,怀素的字更值得学,赵孟頫认为:“怀素书所以妙者,虽率意颠逸,千变万化,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。”不仅笔法丰富,气韵也还原魏晋潇洒中和。

图片

怀素传世作品极少,《小草千字文》可以说是为学草者“量身定制”的入门范本,写于他63岁时。此作又被称为《千金帖》,因每个字精雕细琢,几近完美。一直以来,民间一直流传着绢本《千字文》,而在近些年,广东一位藏家无意间发现了此本的纸本残卷,通篇530余字,经过专家鉴定,判定其为真迹,价值不可估量。

图片

纸本《小草千字文》与一直流传的绢本《千字文》各有千秋,纸本内容虽缺但笔路更加自然,绢本一字不缺,用笔细腻精到。明代书家文徵明认为“绢本”为真迹,其笔法之纵横变化,绝不是宋代以后之人能写出来的。

图片

从技法和气韵来看,“绢本”完整版《千字文》用笔圆劲,笔笔中锋,笔画苍劲秀逸,从容衍裕,格调不凡,既有晋人中正平和之气,又不失唐人严谨工致,法度与意趣兼备,所以宋代以来不少书家都临摹此作而实现草书“大成”。

图片

而纸本《小草千字文》通篇典型的魏晋用笔技巧,笔笔篆籀,转折裹锋绞转,空中取势,顺锋入纸,书写时逆势发力,收笔时笔笔有回护,比“绢本”线条质量更高,变化也更为丰富,两部作品可以说瑕瑜互见、一时瑜亮了。

图片

这两部千字文都是我们学习草书的“捷径”,内行人都用“神乎其技”点评,后世书家无人能望其项背,是我们学习晋唐正宗草法的上佳字帖。

图片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